加为收藏 |  在线招聘 |  SSL VPN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医院动态 > 大观小观 > 正文
今天是 
就医指南
世界每年新增肝癌患者70万,中国占一半!你“肝”净吗?
本篇发布于:2017-08-30 共点击:392次

      49岁的李先生平时工作比较累,没事就喜欢喝点酒解解压,两个月前开始感觉腹部隐隐作痛,以为是胃出了问题,吃了胃药就没在意了。最近,李先生胃口越来越差,还摸到腹部上方有一包块。后来到医院一查,居然是巨块型肝癌。李先生年轻时曾经查出乙肝,但感觉身体并无不适便没有定期检查。由于发现得太晚,李先生现处于晚期肝癌,不能进行手术只能接受保守治疗。


      80%的肝癌都是由乙肝患者或乙肝病毒携带者转变而来

      原发性肝癌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恶性程度很高的肿瘤之一。全世界每年大约有50-100万例左右的新发肝癌病人,位居恶性肿瘤死亡率的第7位,其中35万例以上在中国。中国是肝病大国,同时也是肝癌大国。

      徐矿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李建军主任指出,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最新统计数据显示,目前中国有9000万乙肝病毒携带者,临床上约80%的肝癌患者是由于乙肝导致的肝硬化,最后导致肝癌。其他是由于感染丙肝、长期酗酒、脂肪肝及自身免疫性肝病所致的肝硬化,然后形成的肝癌。

      乙肝病毒引发肝癌的途径,是由于人体感染了病毒,病毒在体内复制活跃对肝脏造成损害,酿成慢性肝炎,长期的慢性肝炎又导致肝硬化,继而发展成肝癌。临床上常可见肝癌病人经历急性肝炎-慢性肝炎-肝硬化-肝癌的发病过程。

 

      早期几乎没有任何症状

      肝癌早期症状和体征不明显,容易延误诊断,很多患者发现时已经是肝癌晚期。肝脏有非常强大的代偿功能,一个正常人的肝脏,只保留30%有效的肝细胞就能维持人正常工作。70%的肝脏细胞损坏掉了还能够健康的存活,所以早期有些小的损害表现不出来。

      循证医学显示,肝癌进展非常迅速,肝癌从发现进展到晚期也许就半年时间,最长不超过一年。晚期肝癌从发现到死亡平均病程仅36个月。

      徐矿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李建军主任指出,肝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,其发病机制尚未明确;

      目前研究表明,下列人群非常容易得肝癌:

      1、肝炎病毒:乙肝病毒 HBV(大三阳、小三阳)、丙肝病毒 HCV,主要经血液传播;

      2、长期大量酗酒;

      3、长期进食霉变食物、食含亚硝酸盐食物,霉变的玉米、花生等中的黄曲霉毒素是诱发癌症的主要因素;

      4、肝硬化:肝炎肝硬化、酒精性肝硬化、脂肪肝肝硬化、血吸虫病肝硬化等。

      5、如果家族中有人患肝癌,那么其他人患肝癌的危险系数会明显提高,属于肝癌高危人群。


      直到晚期才有症状

      往往肝癌直到晚期,才会出现腹痛、食欲差、黄疸等症状 。肿瘤大于5公分就称为大型肝癌,这时候通常才可能会出现症状。例如肿瘤大到触碰表面包膜而触发神经、引起疼痛;太大的肿瘤也会阻塞血管,影响养分吸收,因此患者会逐渐消瘦。 另外,也有患者会出现类似感冒的症状,例如发烧、疲倦、头晕、食欲差,以及黄疸(上眼睑覆盖的眼白变黄)、右上腹疼痛、腹胀、体重减轻,或出现肝硬化相关症状如腹水、下肢水肿、食道静脉瘤等,通常已是晚期,不利于治疗。 

      肝癌死亡率高,最大原因就是诊断时已太晚,所以无法早期治疗。值得注意的是,不但肝癌毫无早期、中期症状,肝癌转移也不一定会有症状,就算有,也可能会被误判或忽略。因此,肝癌患者若身体出现异状,应请医生仔细检查,不要自行判断。

 

      如何早发现癌症?

      对于肝癌高危人群,即:≥35岁的男性、具有乙肝和(或)丙肝病毒感染者、嗜酒者,一般是每3个月进行一次筛查,主要包括血清甲胎蛋白(AFP)和肝脏超声检查两项。检查结果正常只是表示目前可能没有肝癌发生,由于肝癌发展一般比较快,因此,间隔时间不能太长。

 

      肝癌并非绝症,多学科综合治疗是正道

      李建军主任提醒,肝癌患者生存期延长、生活质量提高与疾病的早期发现率上升、治疗手段增加有关,也与目前治疗模式改变有很大关系。全新的肝癌治疗MDT模式,即多学科综合治疗协作的治疗模式是国际上最先进的肿瘤治疗模式,它的推广让肝癌患者受益更多。

      从发现疾病到治疗,没有一个肝癌患者是只接受一种治疗方式的,但具体选用哪些方式,究竟孰先孰后,应通过多学科的专家进行会诊来决定。

      目前的医疗条件,极早期以及早期肝癌可以达到治愈,中期肝癌患者可以延长生命,中末期肝癌患者可以提高生活质量。

版权所有: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/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| 备案序号:苏ICP备10080071号
联系地址:徐州市煤建路32号 咨询邮箱:xkzyyxc@163.com 邮编:221006
声明:本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,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,请速与我们联系

苏公网安备 32031202000528号

Copyright © 2005-2013 [www.xzkwjtzyy.com]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