加为收藏 |  在线招聘 |  SSL VPN
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 > 健康园地 > 正文
今天是 
就医指南
抵御“倒春寒” 吃点味冲食物
本篇发布于:2015-04-14 共点击:1030次

【导读】春天孩儿脸,一天变三变。”虽然在经受严寒之后,人们对春天带来的温暖无限向往,但“乍暖还寒”、时高时低的气温,让人老觉得“计划赶不上变化”——刚脱掉秋裤,发现又降温了;重新穿上冬衣,却发现一整天阳光普照。古语说“春捂秋冻、不生杂病”,那么“春捂”该注意些什么呢?



“春捂”又该注意些什么

1.不忙减衣



初春到来,气温回升,是个逐渐变化的过程,不时袭来的冷空气使天气忽冷忽热。如果着急脱去冬装,碰上诸如近几日北方气温骤降甚至降雪的情况,很容易感冒。因为此时,人体对这样的变化也没有做好准备。一方面,入春后人体内阳气才刚刚“发芽”;另一方面,经过一冬,人的抗寒能力变差,遇到“倒春寒”时,人们常会觉得自己“不像秋天那么抗冻”。特别是老人、儿童、产妇,以及患有心肺等慢性病的患者,不要过早地脱掉棉毛衣服,以防风寒侵入而致病。气温回升并稳定在15摄氏度之前,都不能盲目减衣。

2.下厚上薄


对于春捂的重点,我国唐代药王孙思邈主张“下厚上薄”。这是因为,人的阳气根于肾,全身阳气都要从这里散布出来,而肾经起于脚底的涌泉穴,因此,裤子、袜子、鞋子一定要穿得厚点、暖和点,不要换得太快,脱得太早。有的年轻女子初春时节为了美丽,早早就换上了裙装,致使关节疼痛,行走不便,我们在门诊经常能见到。

3.积极防护


春季也是过敏性疾病的高发日子。特别是患有慢性支气管炎、哮喘、类风湿性关节炎、皮肤病的人,一遇到气温突变,或花絮拂面、粉尘飞扬,旧疾就会复发,甚至加重,此类病人要格外注意保护自己。患呼吸道疾病的人,出门要戴口罩,少到公共场合去;患关节疼痛的人,要保护好自己的关节;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,更不可忽视“倒春寒”的影响,牢记“避风如避箭”这句话。

4.重视居室卫生


要保持居室和周围环境的清洁卫生,经常开窗通风换气,保持室内的空气新鲜和阳光充足。平时要多洗手,防止病从口入。此外,要注意室内气温,有条件的建议控制在16℃~20℃比较合适,必要时家中可采用电暖器等设备取暖。睡眠时被子应盖得稍厚一点,以不出汗为宜。



5.加强运动健身


春季经常户外锻炼,如太极拳、健身操、放风筝、踏青爬山等户外健身活动,能有效地增强机体免疫力和抗病能力,有利于抵抗倒春寒的侵袭,并为全年减少呼吸系统等疾病的发生打下基础。



6.注意心理保健


冬天里人们在室内活动较多,由于接触大自然的机会少,人际交往也相对减少,此时,人都有一种郁闷不畅、闭塞困惑的感觉。在春阳明媚之时,要多接触大自然,多与朋友沟通交流,根据自己的爱好,做一些文明有益的活动,以克服单调的生活方式,这对维护身心健康,无疑将是大有裨益的。

抵御“倒春寒”吃点味冲食物



气候与人的健康关系密切。在“倒春寒”天气里,最大特点是春季的多发传染病与低气温交织,极易导致各种伤寒、感冒病症,特别是老人和小孩更容易发病。一般老人或原来患病的,常发作的有哮喘、支气管炎、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;而小孩,则更多表现为各种呼吸道感染,特别是患上重感冒、支气管炎、鼻炎等疾病的。这个季节里,吃点什么能够抵抗倒春寒对我们的伤害呢?专家表示,在“倒春寒”的天气里,不妨吃点味儿冲的食物,对身体有好处,可以起到预防疾病的作用。


在“倒春寒”的气候条件下,要预防伤寒、感冒,不但要做好保暖防寒,而且要在饮食上增加大蒜、洋葱、芹菜等味儿冲食物,这样能对预防伤寒感冒、春季多发的呼吸道感染、心脏病发作和中风有益处。洋葱、姜、蒜、芹菜这些菜类食物,中医认为,食可疏风散寒,帮助人体杀菌防病。特别是大蒜,作用更大。



现代科学证明,大蒜里含有挥发性辣素,可消除积存在血管中的脂质。洋葱里含有前列腺素,有舒张血管及降低血压的功能,其中的二烯丙基二硫物及少量硫氨基酸,能促使血凝块溶解的作用。芹菜里含有挥发油、甘露醇等,具有降压、镇静、健胃、利尿等作用。上述食物是好东西,不足是气味儿比较冲。我们可以用芹菜、姜末做成饺子馅吃,可以用碎洋葱做成蛋炒饭吃。在做菜过程,洋葱、蒜、芹菜等也会通过加热减少气味,注意烹饪时间不可过长,那气味就是健康的物质。



苦味食物也有不错的“祛火”功效,如杏仁、苦菜、苦丁茶、芹菜、芥蓝等。苦味食品是“火”的天敌。苦味食物之所以苦是因为其中含有生物碱、尿素类等苦味物质,中医研究发现,这些苦味物质有解热祛暑、消除疲劳的作用。最佳的苦味食物首推苦瓜,不管是凉拌、炒还是煲汤,只要能把苦瓜做得熟且不失“青色”,都能达到“祛火”的目的。

版权所有:徐州矿务集团总医院/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| 备案序号:苏ICP备10002942号
联系地址:徐州市煤建路32号 咨询邮箱:xkzyyxc@163.com 邮编:221006
声明:本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,仅供参考,不能作为诊断及医疗的依据,如有转载或引用文章涉及版权问题,请速与我们联系

苏公网安备 32039502000003号

Copyright © 2005-2014 [www.xzkwjtzyy.com] All Rights Reserved.